2023年中国通胀展望-对CPI尤其是核心CPI不悲观 当前通讯

之前答应了朋友写关于明年中国CPI的文章,所以虽然我很讨厌研究通胀,但还是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写在最前面的话,凡事从起意到做成,一般有三个步骤

- 有欲望去做

- 有能力有方法去做

- 运气好一点别出意外

其中最后一点是不受控制的。所以我们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欲望有能力的人往往比较喜欢拜佛,因为他们知道有时候运气真的挺重要。有欲望没能力的人往往是痛苦的,没欲望没能力的人往往反而是快乐的。但这就扯远了,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上。

一个简单的问题:在2023年,如果中国要在失业率走高和通胀走高里面选一个,你觉得会选谁?

两个现状:第一,青年人失业率依然很高,而且是一路走高到了需要关注的水平了

第二,对于一个高债务的制造业国家来说,通胀的可控走高一方面利于债务的化解,另一方面通胀失控的可能性比消费国小很多。看看日本多么执着于CPI的恢复。

我想搞清楚了这两点,至少在我看来,2023年,如果中国是通胀走高失业率走低,会比青年人失业率在20%的水平继续走高要美好太多。

有了意愿就要分析能力,在这点上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太有节操了,缺乏想象力,老百姓没钱那就增加政府消费占比,从目前的30%提高到40%有什么阻碍?所有政策都是有代价的,关键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没钱了是可以印的,只要印钱的代价小于它的收益就好。2023年的核心矛盾我觉得就是重塑支持率降低失业率。这点在宏观分析里面屡试不爽,多空因素都是成立的,有卖就有买,但关键是主要矛盾是什么。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的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 矛盾论

所以我对于通胀的乐观源于两点:

- 我觉得我们目前的青年人失业率不能继续上升了。这是最大的目标,其他什么货币政策纪律,X进X退的问题都是细枝末节,事情有轻重缓急,我们现在和2021年的联储是一样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失业率降低(当然他的表述会是把经济搞上去)。

- 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觉得在逆全球化的世界里,很少有失业率和通胀同时走低这么美好的事情。所以要我选一个我选失业率降低通胀走高。

通胀走高的方法我觉得美国已经展示过了,你对着200亿的收入缺口发2000亿就会带来恶性通胀,但绝不是无法带来通胀。

会不会北京2023年有意愿,改良了美国的做法,结果没有带来通胀,当然有可能,信用风险,海外的风险都有可能成为这个黑天鹅,但除了一些专门做尾部风险的基金没人会把这种情况当做是基本情形去做投资策略。

讲完大道理我们就要看看细节了,通胀的分析是经常徒劳无功的,但这么多年下来,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种思考方式,大概有以下几条

- 货币到信用到货币乘数到通胀的总量思考

- PPI到CPI的传导

- 分项分析(有几种划分方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有时候喜欢用简单思考去拍CPI走势的原因,因为真的去分析方法太多了,而且逻辑基本上都是彼此冲突的,结论也是有好有坏,然后CPI的趋势性又很强,这种时候其实我觉得还不如用前面的第一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但重新写一下当做复习知识也挺不错的。

货币,信用,货币乘数,到通胀,以及反馈

有一句话我听到很多人说,叫做“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当弗里德曼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50年前,那个时候美国有过一段时间美国的M2增速非常高

然后在1974年,西德和瑞士央行开始思考弗里德曼的问题,第一次提出把M2和M3(类似社融的概念)控制在名义GDP附近。然后在整个1980年代,西德的通胀控制都更好。

这个概念后面被达里奥写进书,然后2016年开始,志在控制杠杆率的北京开始采取这个想法。之前在知乎写过,虽然没有做过仔细的回测,但我目测

- 数量型的货币政策以M2或者M3为抓手,更容易控制通胀,但容易发生风险

- 价格型的货币政策以利率为抓手,更容易控制风险,但不容易控制通胀

所以我想问一下,2022年的中国,有控制M2么?

换句话说,在之前的通胀和失业率的二选一中,我认为失业率更关键。那么在通胀和风险中,2023年是防风险还是防通胀?答案一样是不言而喻的。看看每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后一段写的啥?

所以当年弗里德曼的那句话,其实用现在的语言应该写成“通胀是一种信用扩张现象”,当时的货币市场没有那么发达,美国也没有太多的金融空转。

所以我不相信什么短端利率往上就说明货币收紧,就没有通胀压力,我觉得只要M2在往上,通胀的压力一定是存在的,只是现在因为疫情,很多企业贷款了没有消费场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企业的投资。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底线思考就是,在最差的时候,北京依然会选择自己上杠杆去做投资,给了民企机会如果你们不抓住,那就不要怪国企上项目了。

以前我们是说,货币宽松 - 在不确定性低的时候货币宽松变成信用宽松 - 在货币乘数正常的时候变成通胀。现在只不过是不确定性很高,脱实向虚不正常而已,现在眼看不确定性在消失,看空通胀说通缩压力是非常危险的。这么多M2始终是个定时炸弹,而且从票据的情况来看,脱虚向实已经在过去一个季度慢慢发生

这东西越低越好,他是银行的空转,最近三个高点分别是2019年4月,2016年4月,2022年5月

那么如果你相信货币信用政策可以带来通胀,自然而然会有下一个问题是,那么通胀走高会不会让货币政策转向。

这里就有另外一个知识点了,2016-2017年当央行开始控制M2之后,他就不再继续看CPI而是看CPI了。我理解是,如果实行数量型货币政策,那么通胀就会得到控制,但由于通胀里面猪肉和石油两个变量太剧烈,所以他要用一个波动更小的东西制订货币政策

所以2016年之后,如果你用CPI去理解央行,你是无法理解的,但如果你用核心CPI去理解,其实央行是有逻辑的。而且我是支持央行这样做的,没道理说猪肉价格涨了我们就要提高全市场的利率。

过去10年,核心CPI只有两个季度比今天低,我们的CPI由于猪肉看起来不低,但核心CPI着着实实反应了经济的压力。这时候继续赌核心CPI往下,或者说通胀会给货币政策带来压力是滑稽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随着不确定性消失,继续脱虚向实(这是失业率的刚性压力),我们的CPI是有往上的压力的,而且由于核心CPI很低,我觉得看多核心CPI没啥压力。

另一个分析方式是看PPI向CPI的传导

之所以这个方法有人用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M1和PPI的相关性还是不错的

这个相关性的解释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按照这个计算,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明年M1到底如何。我自己是感觉按照票据市场的表征,脱虚向实还是在发生的,明年M1会向M2靠拢

所以我对明年M1其实也不悲观。

对于PPI和CPI的传导我看过很多报告,但我感觉很多人都无视了之前说的那个2016年之后CPI和核心CPI的变化

2016年之前确实央行更多是看CPI的,但2016年之后其实央行看核心CPI更多

看PPI和核心CPI其实传导关系还是存在的

所以我自己觉得明年对M1不悲观,对PPI不太悲观,对核心PPI不太悲观。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让大家都觉得CPI明年很差,我觉得这就是猪和油的问题了。但就像之前说的,一方面这两个东西并不是经济的全部,其次,由于猪和油导致CPI降低,但核心CPI走高其实是对于经济比较理想的组合。

所以我们又一次要看看猪和油

这就是我讨厌看CPI的原因,我要看的懂猪和油,我还在这里和你猜什么CPI读数,我直接干期货不好么....

当然,油是我今年的努力方向,所以我们从猪说起

猪确实是有压力的,一般大家都用能繁母猪后置去看猪价

所以明年猪价的压力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而且目测现在猪价还在一个下跌的周期里面没有走出来。

从基本面说是年底大家出栏增加加上消费不达预期,从期货盘面就很简单了,这又是一个增仓下跌,减仓上涨,价格Backwardation的样子

我对生猪不太熟悉,但我记得去年年底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今年搞了一年又变成这样了....一般这都是价格脱离基本面的结果。

按照理论说,这种局面,如果没有基本面的利好,他必须要回到价格Contango,甚至生产成本附近,用成本去支撑的情况。所以坦率说虽然我不懂生猪但我现在肯定不会去看反转。目测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油的话我不懂但考虑到明年美国的萧条我确实不会去看多。

所以猪和油确实是比较垃圾的。对明年CPI有拖累。

但如果你打开CPI的分项

这里我们就用信达证券的图,这里面,权重比较大的,除开食品之外

- 居住

- 交通

- 教育文化

- 医疗

居住很多时候和房价还是正相关的,其他的交通,教育,医疗,哪一个不是过去两年被铁拳干的?

在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看空猪,看空油都没问题,但你真的愿意在这里去看空交通价格,教育文化价格?医疗价格?

他还能怎么跌?他继续跌的催化剂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句话

对于一个高负债的国家来说,温和通胀不是坏事,而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控制通胀的能力是很强的。

标签: 2023年中国通胀展望-对CPI尤其是核心CPI不悲观 货币政策 核心cpi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