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行“小村务大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份村内路灯、喇叭维修费400元,环境整治人工机械费4600元,创五星支部期间环境治理费4740元,本月资金结余……”4月3日,在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利用微信群查看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这是该示范区创新村务公开方式,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公开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聚焦“清廉村居”建设,从监督农村基层“小微权力”入手,推行“一村一个公开栏、一组一块明白墙、一户一份明白卡、一月一次公开会、一村一套阳光网”五种公开形式,推动村务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据了解,为便于群众开展监督,该区指导各村村干部将当月的党务、村务、财务事项汇总在一起,制成“明白卡”发放到群众手中。村干部用“明白卡”的形式将“三资管理”、村集体财务收支、惠民资金发放等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进行明晰,并当面释疑。群众既知道了自己想了解的事,又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还强化了群众的监督意识,进一步筑牢了乡村廉政之基。

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是最好的“阅卷人”。各村党组织利用主题党日活动,探索开展“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基层治理模式,就每月村务、党务动态向全体党员汇报,征求党员对村务、党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将村级财务进行公开,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拿出来商议,村干部现场接受质询、现场答疑等等,这些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晾晒财务的方式,将村级事务、财务置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打通了干群“隔心墙”,架起了干群“连心桥”,进一步增进了干群互信。

该区还积极推广线上村务公开的方式,通过微信群、阳光网“线上+线下”双公开监督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村务公开渠道,健全了信息互通互联机制,让每一位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对村内的大小事务一清二楚。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我们将加大‘三公开’力度,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内涵,推动村务公开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运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村干部欲‘腐’不能。”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王君表示。(周燕 晋润龙)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